- 五月7日
-
采石文化作為石文化體系的一個子系統的同時,其本身也具有一個次一級的文化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采石對象、采石方式、采石場所、采石動機和采石歷史。這五個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采石文化體系。
2.1采石對象采石的對象即是天然石材。天然石材是指來源于地殼,不經過人類加工或經過加工的麻石荒料。根據成因類型,石材可以分為火成巖型、沉積巖型和變質巖型三大類。火成巖型又根據巖漿冷卻條件不同,分為深成巖型、噴出巖型和火山碎屑巖型三種類型,噴出巖型與火山碎屑巖型又合稱火山巖型。由于浙江燕山期火山作用十分強烈,火山巖出露面積廣大,所以火山巖型的石材是一種極具潛力的采石對象。浙江省建材用凝灰巖(屬于火山碎屑巖類)的蘊藏量全國第一,凝灰巖在浙江采石活動中往往成為首選的對象。將凝灰巖作為開采對象,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資源分布廣,蘊藏量大,可以滿足大量開采的需要;二是凝灰巖硬度適中,既容易開采,又能滿足大多數的使用功能。浙江采石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淳安茶園石、鄞州梅園石、余姚大隱石、奉化童橋石、舟山釣山石、紹興東湖石和羊山石、三門蛇蟠石、寧海伍山石、溫嶺長嶼石等都屬于凝灰巖類石材,人們通常所說的青石,其中不乏凝灰巖類的石材。凝灰巖的色彩豐富,有黃綠、灰白、淺灰綠、灰褐色、紫灰、紫紅、粉紅等,不同顏色的搭配使用,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新昌西坑青石和諸暨雞冠石的巖性為凝灰質砂巖,是火山巖向沉積巖的過渡類型,在廣義上也屬于凝灰巖類石材。除了凝灰巖的開采,歷史上砂巖的開采也比較具有代表性。以龍游石窟為代表的浙西古采石場的主要開采對象是紅色的細砂巖,這種石材雖容易風化,但硬度不高,容易開采。浙北的武康(現歸德清)則開采比較粗粒的砂巖,這種砂巖比龍游石窟的細砂巖耐風化、硬度高,力學性能也不錯,可以作為造橋的材料。石灰巖的開采也相對比較容易。某些石灰巖石材色泛青,故常被稱為青石。省內比較著名的大理石品種“杭灰”就是一種致密的石灰巖。值得一提的是石材的商品名與巖石學中的名稱有出人,比如上面提到的石灰巖“杭灰”被稱為大理石。商品名的大理石,包括有大理巖、石灰巖、白云巖、矽卡巖等碳酸鹽巖和鎂質碳酸鹽巖;商品名的花崗巖則包括有花崗巖、閃長巖、輝長巖、玄武巖、片麻巖、混合巖等巖漿巖和以硅酸為主的變質巖。與燕山期大規模的火山作用相對應,這個時期侵入巖的出露面積也比較大,巖性有花崗巖、鉀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輝長巖等,這些巖石都是商品花崗石的主要組成物。據對德清縣古橋梁的研究發現,約從清代中期開始,建橋材料越來越多地使用花崗巖了。隨著開采技術的提高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花崗巖優異的物化性質和力學性能Et益受到人們的青睞,花崗巖類石材逐漸成為了采石的主要對象。2.2采石方式2.2.1采石的技術方式根據石材礦體的賦存條件,石材的開采可以分為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兩大類別,而地下開采又有橫穴式和豎井式兩種。在全世界的范圍來看,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都具有悠久的歷史。目前,國內采石多以露天開采為主,地下開采幾乎絕跡。在國際上,迫于地表資源的枯竭和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地下采石正在成為一種潮流。地下開采主要針對硬度比較低的石材,而對于硬度較高的石材,地下開采還面臨著諸多技術難題。歷史上浙江石材資源的開采,露天和地下開采都很重要。很多情況下,在同一個采石區域,露天采石場和地下采石場都有分布,并有不少地下采石場的人口選擇在先前露天采石場的界面上。無論是露天,還是地下,兩者只是采石的方式而已,至于采用哪一種,要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露天采石一般選擇在沒有或很少有植被分布的山體裸露部分,并且石質要好,軟硬度要穩定的部位開采;當地表植被覆蓋豐富,風化層較厚,剝離難度較大的時候,多采用地下開采。地下開采石材往往隨著深度增加,石材品質會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容易開采,剛采出的石材甚至可以嫩得用指甲劃出痕跡來,暴露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石材又會堅硬起來。省內礦山機械的大量應用使剝離地表風化層的成本降低,露天開采遂成為一枝獨秀。另外,不同的開采方式會對采石場景觀造成不同的影響,露天開采會較大地改變當地的地貌特征,而地下開采可以較好地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對地表影響較小。石材的開采方式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采石技術上。在采石機械使用前,手工打楔法是人類使用范圍最廣、流傳時間最長的,同時也是最有效的一種采石技術,因而人們常常將開采石材形象地稱為“打石”,采石場也就成了“打石場”。手工打楔法指的是借助簡單的鉆鑿和錘打工具,利用石材本身良好的劈裂性能,分離巖石的采石技術。這種技術適用于開采水平的或緩傾斜的層厚約為1.5m的層狀巖體。由于該法簡單、節能、奏效,在石材劈裂性能較好的礦山和機械化水平較低的礦山,一直沿用至今。楔子是手工打楔法中的重要工具,最開始是木制的,現在一般用合金鋼鍛造而成,稱為鋼楔。在開采軟質紅砂巖這類硬度不高的石材時,常利用手工打楔與采掘溝相結合的方法,簡稱溝楔法。由于各地不同的地質與構造條件,在利用打楔法手工開采石材時,還會有一些技巧性的變化。2.2.2采石的民俗方式人類在采石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某種特定的行為處事和精神生活方式,這屬于采石方式的另一個層面。舊時采石不僅危險性大,常因巖石崩裂而發生事故,而且采石工人容易犯上矽肺病而早亡。因此,在采石業中盛行著一些特定的習俗。采石工人多信奉自然界中與采石有關的神靈。比如杭州信奉山神土地,紹興信奉宕菩薩,溫嶺信奉雷公,麗水、青田信奉山田老爺,余姚信奉山神秀公,等等。他們工作時禁止大聲說話,生怕驚動了神祗而受到工傷事故的懲罰。女人進采石洞口也是不允許的,因為怕惹怒了山神。溫嶺長嶼的采石工人會在6月24日雷公生日祭祀雷公時吃冷食,因為雷公“不食煙火”,石工也不起煙火。另外,語言上還有很多禁忌。進采石洞叫“進財”,忌“洞”字。回家俗稱“拔草鞋”,忌“回家”一詞。由于浙江某些方言中“洗”和“死”讀音相近,石工們不洗鍋碗,用布揩凈。碗也不許倒扣,因為“倒”和礦洞“倒坍”的“倒”字相同。采石掄大錘是力氣活,為提高效率,石工們總是邊打號子便于活,號子稱為打石號子或者打石頭調[1剛。即興而起、隨編隨唱的打石號子是采石工人偉大力量的一種藝術形式的表現。在一聲聲號子中,一塊塊石材脫離地球的母體走進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采石工人通過號子,表達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和人生感悟,釋放著采石文化的人性光芒。2.3采石場所采石場所即采石活動進行的場所采石場,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包括采石的工作界面及其附屬基礎設施。對于古代采石場所來說,也可以稱其為采石遺跡。采石場所是采石文化研究的核心內容,是采石文化的空間條件和物質基礎。采石對象、采石方式、采石動機和采石歷史都緊緊地圍繞著采石場所這個核心,共同作用,相互制約。采石場的景觀特征以及區域采石場的地理分布狀況是采石場所研究的重要范疇。另外,基于采石文化的廢棄采石場的景觀改造及其開發利用,也屬于采石場所探討的問題。對于在一定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古代采石場,既具有文物古跡的價值又是一種人類活動的地質遺跡。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07年4fJ開始,到2011年12月結束)中,浙江省內不少古代采石場遺址引起了調查人員的關注,并被記錄在案,比如舟山里釣山、岱山雙合、奉化童橋南山、龍游老虎洞以及縉云巖宕群(縉云當地稱采石遺留下的洞窟為巖宕)等采石遺跡,而以龍游石窟為主的小南海地下采石場群正在積極地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此之前,國保單位的古采石場已有三個,分別是廣州番禺蓮花山古采石場、吉林集安高句麗古采石場和江蘇徐州云龍山漢代采石場)。而省內著名的紹興東湖、吼山、柯巖以及龍游石窟、三門蛇蟠島等采石遺跡已經被列入了省級地質遺跡名錄,而長嶼硐天則被列入了國家級地質遺跡名錄,2005年更是以“方山一長嶼硐天”為名成為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浙江省內的采石場遺跡遍布全省范圍,數量之多、規模之巨、開發之早、名氣之大、可謂世所罕見。人類的采石活動本質上講是一種地質外營力,與物理風化中的生物作用是一個道理,只不過這個生物在角色以“人類”來扮演。人類的采石活動從宏觀層面可以看作是人類參與地球物質大循環過程的一個片段,鑒于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深度和廣度,可以將人類對地球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作用稱為繼地質內、外營力之外的“第三地質營力”[1,而采石活動就是一種典型的第三地質營力。采石場景觀就是在這種第三地質營力的作用下,在錘鑿聲中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采石場所的景觀因采石對象和采石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露天開采與地下開采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在強度上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露天開采對環境的改變更大一些,尤其是隨著采石規模的擴大,采石的工作界面從高到低,甚至可以削平整個山體或者形成很深的坑塘,坑塘滲水、積水后,就變成了水塘。這樣類型的采石場通過人類的采石活動完成了從山體到水塘的轉變,改變地貌之烈可見一斑,由殘留的石壁和積水的采坑所組成的“殘山剩水”往往成為古代采石場最鮮明的景觀特征。中國傳統園林被稱為山水園林,山和水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要素,山和水的巧妙組合是園林藝術的關鍵所在。而采石后形成的“殘山剩水”有山有水,對其施以園林藝術的改造,可以較為容易地營造出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園林。紹興柯巖、東湖、吼山和羊山的山水景觀就是利用這些“殘山剩水”營造而成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園林的景觀的創造中,山和水就像二進制中的“1”和“0”t般,兩者的不同組合可以幻化出豐富多彩的園林景。特殊的采石對象可以形成特殊的采石景觀。廣州番禺蓮花山和東莞燕嶺的古采石場以紅砂巖為采石對象,殘留的高聳而粗大的紅色巖柱在四周綠色植被的映襯下分外醒目,大致上符合丹霞地貌“頂平、坡陡、麓緩”的特征,故稱之為“人工丹霞地貌”。同樣是紅砂巖,同樣是古代采石場,龍游石窟則呈現著另外一副天地,這是由于不同的采石方式所造成的。地下采石雖然對地表環境影響較小,但它的神奇全在地下,地下采石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地下空間,有時還留有巨大的石柱用以支撐頂部荷載。除了紅砂巖,浙江廣泛開采的凝灰巖也常采用地下開采,形成眾多地下采石場,比如溫嶺長嶼硐天、寧海伍山石窟、黃巖蟠龍洞(黃巖石窟)、三門蛇蟠島石洞窟、鄞州尚化山石窟、天臺巖庵黑洞,等等。這些具有一定地下空間的采石場,可以稱其為“人工石洞窟”,是一種獨特的地下采石景觀,其發現和開發必將豐富我國“石窟”一詞的內涵。另外,古代采石遺留下來的石壁、殘峰還經常成為摩崖石刻的載體。采石場的區域空間分布狀況是采石場所研究的重要內容,而古代采石場的空問分布是采石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整個浙江省尺度來看,采石場的空間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大分散”指得是浙江省各種類型、不同規模的采石場廣泛分布于全省各地,全省各個市縣范圍內,均有采石場分布。廣義上可以這么說,只要有人類和山石的地方,就有采石活動存在,就存在采石場。因為人類的生產、生活中離不開石材,一般情況下,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石材的開采一般選擇距離最近、花費最經濟的地方作為采石場。又因為浙江省多山地丘陵(即使是杭嘉湖和寧紹平原地區,也是分布著一些孤丘的),人類活動空間范圍廣泛,所以采石場呈現出“大分散”的局面。“小集中”主要指某些資源條件、技術條件和交通條件都比較優越的地區,往往會在同一時期出現多個采石場,甚至將采石活動定型為當地的一門特色產業,形成較大的采石區域。紹興(這里的紹興只包括城區和紹興縣)的采石業就具有相當的典型性。紹興的城鎮建設和水利工程對石材的需求很大,刺激了本地采石業的發展,使得紹興一地聚集了鳥門山、柯山(巖)、馬鞍山、羊山、曹山、吼山、烏石山等一系列著名采石場。紹興的石材不僅供給本地,還通過發達的水運交通向周邊地區擴散。為了方便石材外運,采石場有向交通線兩側聚集的特點。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采石場多選擇江河兩岸或者距大陸不遠的海島上,以便充分利用水運條件。例如常山港、江山港和衢江沿岸聚集了云溪、萬川、姜家山和龍游石窟群等一系列古地下采石場,蛇蟠島則是一個采石專業島。現在,陸路交通比較發達,不少采石場選擇聚集在公路兩側,依然具有明顯的交通指向性。2.4采石動機動機是在對自然環境、社會文化和人們自身需求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們進行采石活動的動因所在,因而采石動機具有一定的行為學意義。人類是在漫長的石器時代開始了對巖石的認知過程,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人類逐步加深了對自然的認知程度,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鐵器的出現,對人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里當然也包括人類古老的采石活動。鐵器極大地推動了采石活動的發展,提高了采石的效率。采石效率的提高,為人類大規模使用石材提供了可能,這種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促成采石動機的形成。除此以外,人類對地質學、巖石學等相關自然科學認知能力的提高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促成采石動機形成的重要原因。隨著人類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人類的采石動機也在相應地調整。對浙江來說,歷史上由官方主持的大型水利工程往往會產生強大的采石動機。大型水利工程從策劃到實施,是一項復雜的決策過程,需要考慮到工程的方方面面,綜合程度很高,而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個人觀念也會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著名的錢塘江海塘在屢建屢毀的教訓下,經過不斷地摸索,創造出了魚鱗石塘。魚鱗石塘的修建有著深刻的科技和社會背景,而由此促生的采石動機則是這種背景的反映,正因為如此,采石動機的研究還可以為古代科技和社會的相關研究提供佐證。因興修水利工程而產生的采石動機不會因工程結束而結束,一項偉大的工程在創造工程本身的同時,也會對當地人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帶來深遠的影響。位于寧波鄞州區鄞江鎮的唐代它山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促成了當地采石動機的形成,在此之前,當地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采石活動,它山堰的修筑一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提高了當地人對石材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在當地積累了一定的采石技術,這種技術在工程結束后還可以促成新的采石動機,將石材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中去。由此可見,唐代的它山堰水利工程為日后鄞江石的成名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需要補充一點,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采石動機往往下意識地考慮到采石的就地性原則。就地取材是最具有普適性的采石原則,蘊含著樸素的運籌學思想。尤其是當所需石材數量巨大時,就地取材的優勢更加明顯。即使是當今交通運輸條件很發達的情況下,只要當地出產合適的石材,人們很少會舍近求遠。2.5采石歷史采石歷史是人類采石活動的時間維度。采石歷史把散布于歷史塵埃中的各個采石文化節點以時間的線索串接起來,形成一整部人類采石文化史。任何形式和內容的采石文化以及上文提到的采石對象、采石方式、采石場所和采石動機都無一例外地存在于一定的采石歷史中。采石歷史與采石場所將時間和空問的維度相交,共同賦予了采石文化最基本的時空觀。筆者在綜合研究有關采石文化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將解放前浙江的采石歷史的進程初步劃分為萌芽期、形成期、發展期、快速提升期、高潮期、轉折期等六個時期:(1)萌芽期,即史前時期,包括新、舊兩個石器時代,這個時期的人類在認識、選擇和采集石材制作工具的實踐中,不斷地萌芽采石的方法,露天和地下兩種采石方法在這一階段末期已經出現n;(2)形成期,對應于銅器時代,這一時期浙江境內已經出現了石棚墓和石室土墩墓兩種使用石材的墓葬形式,其中石棚墓全部由石材構筑,所用石材不作精細加工,形狀大多不規整I1,至少可以表明這一時期已經具備了較高的破巖能力了(石棚墓部分石材規格較大);(3)發展期,對應于鐵器時代開始直到五代結束這段時期,鐵器的使用,使采石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浙江境內的逐步開發對石材形成了一定的需求,采石場的數量有所增加;(4)快速提升期,包括宋、元兩代,兩宋時期,浙江生產發展,人口增多,城鎮建設加快,這一時期陸續修建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錢塘江海岸也開始修筑石質海塘,石材需求量激增,省內很多古采石場都始采于宋代;(5)高潮期,明清時期,浙江以魚鱗石塘為代表的各項水利工程需石量極大,城鎮建設、道路交通和房屋建筑的需石量也在增加,這都促進了采石業的發展,省內多數采石遺跡形成于這一時期;(6)轉折期,即民國時期,這期間水門汀(即水泥)的引進對采石業構成了一定的沖擊,混凝土的使用對原有石材地位的削弱有一定的影響。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紀6O年代末到90年代初,浙江省內不少地方大量開采石材,大量營造石構建筑,形成了獨特的石建筑景觀,比如縉云、溫嶺等地。現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省內采石場的數量和開采種類都達到了歷史新高,其中花崗巖之類的裝飾類石材開采較多,園林景觀用石開采也很有前途。不過,由于機械化露天開采以及爆破技術的使用,使得現代的廢棄采石場很難再現古采石場那種“殘山剩水”的別致景觀了,廢棄采石場的生態恢復和環境改造迫在眉睫。3結語采石文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文化體系。從采石對象、采石方式、采石場所、采石動機和采石歷史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有利于較好地理解和把握采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浙江的采石文化內容上豐富多樣,歷史上源遠流長,而目前對采石文化的系統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有大量的未知領域和未定問題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和解決。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石材設備開發_石材加工技術_石材行業資訊、項目信息-長沙榮盛石材,本文地址:http://www.ekorega.net/blog/post/10.html
http://www.ekorega.net/blog/cmd.asp?act=tb&id=10&key=1a845bc8
- 評論:(0)
- 引用通告
【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點擊這里獲取該日志的TrackBack引用地址